金秋时节,车城十堰再引聚焦目光。9月18日、19日,中国报业传媒2025文旅融合与媒体传播大会在十堰市召开,全国110余家媒体机构的近200名代表,聚焦传媒与文旅深层次地融合新路径展开探讨,并实地见证十堰高水平发展的生动实践。
举世闻名的武当山,和默默无闻的十堰市,曾经让十堰人有几多自豪,就有几多失落。
由于武当山景区及山下集镇空间小、承接能力有限,“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曾是武当山文旅发展的写照。2022年以前,武当山年游客量长期徘徊在800万人次左右,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不足6小时,文旅消费潜力难以释放。
如何打好武当文化牌,用武当文化塑造十堰旅游,以精品旅游彰显武当文化,成为摆在十堰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要让武当山与十堰画等号!”十堰市将“山下沉浸式项目激活山上存量资源”作为破局关键,“武当一梦”沉浸式演艺主题园区应运而生。
这座占地5.4万平方米的文旅综合体,以“文化+科技+国际化”为内核,构建起沉浸式演艺、数字文化体验、非遗传承三大核心板块。主秀《武当一梦》用70分钟时间,将武当历史背景和文化浓缩为一场视听奇观,单场演出就能吸引超5000人驻足。
以武当山为龙头,十堰市实施“一山带群山”战略,构建城郊生态游憩带、竹房生态旅游带、汉江文化旅游带“三带”文旅空间,形成“环武当、大武当、泛武当”旅游环线个A级景区,由城到村、由点到线、以线带面,形成全域一体态势。
2023年8月,十堰市委决定,推动中心城区加快向武当山延伸拓展,围绕140平方公里、140万以上人口目标,高标准谋划建设“武当新区”,推动中心城区与武当山、丹江口连成一体,实现聚合裂变。武当山特区还同步打造了“太极之夜”街区、玉虚宫花灯会等夜游项目。大武当城、玉虚街等夜游街区,将武当山特区老营镇装扮成流光溢彩的“清明上河图”,夜间经济贡献率突破41%,打破了以往仅靠“日光经济”的困局。
十堰市以文旅体融合为主线,不断丰富旅游服务产品供给。武当山矿泉水、武当山黄酒、武当蜜橘一批十堰高品质的产品被冠以武当文化IP;武当山机场、武当广场、紫霄大道一批十堰城区基础设施被赋予武当文化元素。与此同时,围绕建设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实施文化传承创新、文旅品牌焕新等七大行动,组织并且开展十堰马拉松、“神武峡”国际文旅推介、“万人游十堰”等系列活动。
在新业态带动下,武当山文旅生态实现重构。2024年,武当山特区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103亿元,同比均增长20%以上。2025年上半年,武当山特区累计接待游客790万人次,同比增长37.35%,十堰旅游呈现出火爆发展势头。
9月19日,记者走进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各项数据实时跃动。水质、管网、土壤等200多项指标在这里汇聚共享,2000公里给排水管网、30多万个涉水部件全部“上图”管理,3000余处视频及传感设备相互连通。卫星每3天对全域进行一次扫描,50余套归巢式无人机巡护库岸,地下管网机器人则如“肠道医生”般深入检测。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年通水以来,一泓清水昼夜不息向北奔流,累计输水已超过73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地区1.14亿人。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空气质量优良率以及100%的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交上了一份厚重的绿色答卷。
面对3524.8公里库岸线条河流的艰巨管护任务,十堰以智慧创新破解保水难题。据介绍,指挥中心这套“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督管理体系,通过模拟仿真算法构建起“发现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推动涉水投诉下降65%,真正的完成防患于未然。
科技助力之外,人的力量是关键。十堰全市86万名注册志愿者组成了7677个志愿服务团队,构建起全民参与的环保服务体系。十堰还与北京共建“环保民间组织护水联盟”和“节水爱水护水志愿者联盟”,联动京津冀豫鄂15座城市开展青少年节水护水宣讲,带动320万十堰人争做“守井人”,汇聚成社会各界守护清流的磅礴力量。
在守护碧水的同时,十堰持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郧阳区杨溪铺镇的油橄榄种植基地满山翠绿,从荒山坡变成群众的“绿色银行”,带动5000多户农民增收,亩均年收入超5000元。丹江口市炭沟河小流域通过生态修复、碳汇监测与闭环交易三大举措,累计开发18.66万吨碳汇资产,完成全省水土保持碳汇首单交易,成交额146万元。十堰持续优化产业体系,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助推上半年GDP增长7.4%。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50.7%,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产值分别增长36%、39%。
如今,丹江口水库Ⅰ类水质天数逐年增加,十堰先后荣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称号,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6.2%,连续两年湖北全省第一。
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2025年上半年,该市累计生产汽车15万辆,同比增长8.06%。其中,新能源汽车2.2万辆,增长50.7%。中重型卡车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4.9%、全国地级市第一。
9月8日,东风龙擎DGi13发动机、DDi47发动机的年产量双双突破1万台。这既是东风龙擎动力有限公司的高光时刻,也是十堰市商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历程上一个催人奋进的节点。
近年来,十堰市锚定打造世界一流商用车目标,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着力培育更具竞争力的汽车产业生态圈,全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巩固“中国商用车之都”地位,为区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目前,全市拥有12家整车企业、30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可生产100多种车型、1000多类总成及4000多种零部件,是全国汽车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集群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已形成“商用车全系列、乘用车多品种、新能源强链条、零部件全配套”的汽车产业体系,建成重、中、轻、微、客、专用车、新能源等商用车全系产品生产链。
每2.8分钟下线台龙擎发动机和变速箱,每1.5分钟有1辆东风商用车驶下生产线
2024年,该市中、重卡市占率达12.7%,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8类专用车市占率、20种零部件销量位居全国第一。今年1至7月,全市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已连续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东风商用车整车制造板块和新能源车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1.2%和28.3%,产业增长呈现“量质齐升”态势。
近年来,面对全世界汽车行业能源革命、智能革命、竞争加剧“三大变局”,十堰主动求变,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壮大商用车、专用车、零部件产业,构建纯电、氢燃料、混动多元产品矩阵,全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十堰经开区的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累计出口新能源汽车超18万辆,稳居国内出口欧洲汽车企业前三,成为十堰新能源汽车“走出去”的标杆。新型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近年来,十堰市通过“强链补链延链”,电池产能达30GWh。202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新型电池关联企业产值达212.5亿元,同比增长41%,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筑牢“动力底座”。今年4月,十堰经开区龙门工业园内,东风特种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L4级无人驾驶商用车正式量产,可自主完成避障、路径规划、夜间行驶等无人驾驶,还具备智能温控等技术。
未来,十堰将继续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化深度转型,巩固提升中国商用车之都地位,在全世界汽车产业舞台上书写更加优异的“十堰答卷”。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照法律来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接着使用上述相关联的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
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