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提起人形机器人,全球目光都会齐刷刷投向日本,这个曾占据全球机器人制造份额七成以上的国家,一度是高科技未来感的代名词。
可如今再看机器人赛道,只剩中美两国狂飙突进,日本却悄悄收了脚步,2022到2023年,日本机器人出口量暴跌23%,工业机器人年安装量同比下降9%,全球市场占有率更是从巅峰时的70%缩水到2024年的38%。

明明起点远超他国,为何日本会在机器人赛道上跑不动,曾经撑起机器人王国的技术、企业与战略,又为何没能挡住产业下滑的颓势?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把机器人产业抬到了国家战略高度,1980年发布的《产业机器人长期发展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在1990年前变成全球机器人强国,这一年也被视作日本的机器人元年。

为了让机器人快速普及,日本政府打出一套组合拳:重点扶持制造企业,还为租赁工业机器人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税收减免。
政策红利很快见效,到1989年底,日本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到22万台,直接登顶全球第一,短短10年就从起步者变成了领跑者。

支撑这场爆发的,是当时如日中天的日本经济,那时的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制造就是高品质与先进的技术的象征,从沃克曼随身听、任天堂游戏机,到丰田汽车、松下家电,全球消费的人都在抢着买。
这波产业浪潮不仅带来了出口红利,更让日本积累起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机械制造、半导体、精密加工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企业,为机器人产业筑牢了根基。

比如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精密减速器,被称作机器人皇冠上的明珠,日本纳伯特斯克作为全球最大的精密摆线针轮减速机制造商,其生产的RV减速器占据全球六成市场。
另一家企业哈默纳克则是机器人运动控制领域的龙头,旗下谐波减速器在可搬运重量10kg以下的机器人市场中,份额高达八成。

再加上发那科的数控系统、安川电机的伺服电机,这一些企业共同托起了日本机器人产业的王冠,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日本更是早早拉开差距。
1973年,早稻田大学就推出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WBOT1;2000年本田推出的ASIMO,身高1.3米,能走能跑、会踢球倒咖啡,还能听懂人类语音和手势指令,直接颠覆了当时人们对机器人的认知。

软银后来推出的情绪识别机器人Pepper,号称能读懂人类感情,那时的东京街头,经常能看到机器人跳舞唱歌、主持活动,仿佛走进科幻电影。
更难得的是,日本的技术还成了指路明灯,2001年,韩国科学技术院教授胡俊浩在东京见到ASIMO后深受震撼,回国后带领团队造出韩国第一台人形机器人Hubo,这支团队后来成了韩国首家上市人形机器人公司Rainbow的前身。

中国企业家周建去日本出差时被ASIMO打动,等到国内产业链成熟后创办优必选,如今优必选已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可这盏指路明灯很快就暗淡了,从2018年开始,日本曾经的明星机器人一个个悄悄退场,2018年本田宣布彻底停止ASIMO的研发与制造,2021年软银不仅不再生产Pepper,还卖掉了波士顿动力的股权,彻底退出人形机器人赛道。

这些项目的停摆,并非因为技术不行,ASIMO在2006到2011年间经历三次迭代,第三代就能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自主做决策,能绕开路障、识别手势,还能拧瓶盖、用手语简单交流。
要知道,那时候人工智能还没兴起,ASIMO相当于提前10年实现了机器人自主思考的梦想。

但问题是,ASIMO根本走不进市场:每台售价高达250万美元,无法量产,本田最初设想的老年人助理、展览馆讲解员、灾害救生员等场景,最终都没实现。
它最常出现的地方,只剩国家接待、高管演讲和科技展览,从没真正服务过普通人,软银的Pepper定价更亲民,折合人民币不到2万元,不少零售企业、医院都采购过。

但新问题又出现了:Pepper经常在不合时宜的场合出洋相,在葬礼现场突然手舞足蹈,在超市因答非所问遭顾客投诉,本该是智能助手,结果成了人工智障。
明星项目停摆的背后,是日本机器人产业的整体下滑,2023年日本机器人市场营收仅占全球的4.8%,日本机器人协会坦言,日本人形机器人的普及率、出口表现都偏低,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弱。

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人形机器人100强企业报告里,日本甚至没被单独列出,而是和韩国一起归入亚太地区,上榜公司数还不到中国的一半,曾经的机器人王国,就这样慢慢被边缘化。
有人说,日本机器人产业掉队是技术不行,但事实恰恰相反,日本的精密制造能力依旧领先,问题出在思路跑偏和跟不上时代。

另外人才短缺更是雪上加霜,日本经济产业省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日本IT工程师缺口已超30万人,预计2030年将突破79万人。
没有人才支撑,算法、模型、平台生态根本无从谈起,这也是日本从没诞生过谷歌、微软这样的网络公司,全球云服务、大数据、算法平台里基本上没有日本企业影子的原因。

2019年孙正义说科技产业几乎从日本消失,我们正在成为被遗忘的国家,这句话道破了日本在AI时代的困境。
日本并非没意识到问题,从2015年开始,政府陆续推出《机器人新战略》《SOCIETY 5.0》,试图把机器人引入农业、护理、灾害救援等领域。

在养老院、医院,日本慢慢的开始尝试让护理型机器人上岗,2016年就有约15%的养老设施用上服务机器人,预计2030年全面普及。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早年间Pepper在养老院就多次翻车,被投诉反应慢、故障多、难维护,现在一些企业研发的护理机器人,每台成本仍高达数万美元,普通机构根本用不起。

而且,算法生态薄弱、人才紧缺这些老问题,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现在中美人形机器人已经能接入大模型,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完成感知和判断,软硬结合、算法驱动成了赛道趋势,日本在这关键技术上已经被甩在后面。
不过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日本正在调整方向:从以前的炫技转向实用,从展台走向日常,比如一些公司开始降低机器人的拟人化成本,聚焦护理辅助,工业搬 等具体场景,不再追求能跳舞唱歌,而是强调能解决实际问题。

这或许是日本机器人产业唯一的突围方向,毕竟,在精密制造的底子还在的情况下,找准市场需求、跟上技术趋势,未必不能重新寻找自我的位置。
曾经领跑全球的日本机器人产业如今成了时代变迁的缩影:不是日本没变,而是时代跑得太快。
从工业时代到AI时代,机器人赛道的规则已改写,而这场新的竞争里中美已经占据先机,未来日本能否重新起跑或许还要看它能否真正打破思维定式,跟上属于人形机器人的新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