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网播电视剧《人生只如初见》迎来了大结局。这部电视剧五年前曾经播出,因有美化清末宗社党首领良弼及丑化“鉴湖女侠”秋瑾的嫌疑,播出6集后被迫停播。后经多处删改,如将女主角和秋瑾区分开来,男主角有了儿子长大后参加了革命等,最终得以复播。本次播出后也争论不断。
这部电视剧中三位主要的男性角色梁乡、杨凯之和李人骏都是留日士官生,也都在清朝和民国交替过程中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幕。本文试论一下这三位角色的原型,并谈谈他们在清末和民国初年的作为。
爱新觉罗·良弼,是清朝皇帝的远亲,远祖为努尔哈赤的异母弟巴雅喇。他与清朝皇室的关系,可比拟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与汉朝皇室之渊源,即刘裕乃刘邦异母弟楚元王刘交之后裔。
因努尔哈赤与自己的继母不和,巴雅喇在后金政权中地位并不高,他在皇太极执政时死去,直到顺治十年才被追封为多罗贝勒。
巴雅喇第四子巩阿岱追随摄政王多尔衮,被封为贝子。顺治八年多尔衮暴毙,巩阿岱被任命为议政大臣。九年,顺治帝清算多尔衮党羽,巩阿岱与其弟锡翰被杀,两人的子孙被剥夺宗籍。
嘉庆四年,清廷恢复巩阿岱子孙的宗籍,赐红带子(觉罗),但身份仍低于黄带子(宗室)。
第一次战争期间,巩阿岱的后人伊里布是清廷重臣,他是良弼的曾祖父(据爱新觉罗宗谱,清史稿中记载为祖父)。1842年8月29日,伊里布等钦差代表清廷与英军统帅璞鼎查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之后,伊里布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广州将军,负责善后事宜。伊里布到任后,发现广州军民思念林则徐,英人又多有逼迫。1843年伊里布忧俱而死,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敏。
良弼1877年出生在成都满城,不久父亲死去,随母亲杭阿坦氏迁往荆州满城居住。虽然有红带子的铁杆庄稼,但家境也不算宽裕。
电视剧中,梁乡是黄带子,比原型良弼身份高,并多次称是摄政王多尔衮的后代,但这个祖宗是从他的母亲那边来的(她母亲还是正白旗旗主)。由于爱新觉罗同姓间不通婚的规矩,梁乡的外祖父不可能姓爱新觉罗,只可能是外祖母出自睿亲王府或其旁支的格格家族,因此他与多尔衮的关系相对较远。且睿亲王府虽在乾隆时期复爵,但正白旗早已归属皇帝自领的上三旗,乾隆并未将旗主之位归还睿亲王府,电视剧中的这一设定有待商榷。
1899年,良弼自费到日本学习军事,入读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成城学校,这与电视剧梁乡作为庆王之子替身,公费留学的情节不符。
彼时,日本陆军的最高学府陆军大学并不对中国人开放,海军相关学校对中国学生也有歧视,中国留学生大多入读培养士官生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下文简称陆士)。这些留日士官生共同组成了清末民初大名鼎鼎的士官系。
湖广总督张之洞得知有寄籍湖北的宗室子弟到日本学习军事,电告在日外交人员,将良弼列入1902年的第二期陆士入学名单,成为官费生。
在此之前,清廷已向日本派出了第一期陆士学员,湖北派出了电视剧中杨凯之的原型吴禄贞等,袁世凯控制的北洋系派出了李人骏原型之一的张绍曾等,旗人中则有清末重臣铁良。
良弼在日本学习期间与吴禄贞、张绍曾以及二期的蓝天蔚等人交好。电视剧中梁乡与女革命党发生关系并有了私生子,现实中根本没有这回事。
良弼在日本的学习成绩只能说可以,并不能说出类拔萃。关于士官三杰的说法不一,有认为是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也有认为是吴禄贞以及后来三期的蒋百里、蔡锷,尚存其他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说法良弼都不在其中。良弼在清末官运亨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红带子的尊贵身份,然而,由于与清帝血缘关系的疏远,他始终未能跻身权力核心,只能沦为那些碌碌无为的王公大臣们的辅佐。
1903年,良弼回国,历任练兵处军学司监督、副使、司长等职。其中在1905年参与河南彰德新军会操,任北军审判长。
1908年12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亡后,摄政王载沣为了牵制袁世凯的北洋势力,决定组建禁卫军。禁卫军从陆军第一镇(主要是八旗子弟组成,虽然排名是第一,但在最初的北洋六镇中战力最差)抽调骨干,士兵主要的八旗子弟,原计划编练一个军、两镇(民国后改称师)、四协(民国后改称旅),但到清朝覆亡,仅编练了一个镇。禁卫军大臣被载沣交给了自己的亲弟弟郡王载涛。但载涛实际上啥都不懂,事情都是良弼(禁卫军第一协统领,后任禁卫军训练大臣)在做,良弼成了载涛的“谋主”。
1909年7月,清廷仿照日本参谋本部的模式设立了军谘府,以统筹全国陆海军事宜。军谘府的设立是基于良弼等人的建议,其职能包括拟案奏请皇帝关于国防用兵的一切命令和计划。军谘大臣由亲王、郡王等担任,但实际权力由良弼掌控,他不仅负责禁卫军的管理和训练,还实际主导了军谘府的运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良弼既反对起用袁世凯,又反对革命,但他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
11月1日,清廷无奈向袁世凯妥协,任命其为内阁总理大臣,独揽大权,摄政王载沣则黯然退位。袁世凯调冯国璋任禁卫军统制,良弼被夺去统领禁卫军的实权。
12月,良弼改任军谘府军谘使,兼镶白旗汉军副都统(正二品),这实际上是虚职。
12月28日,南北议和正式启动,革命党提出以清帝退位换取袁世凯出任民国大总统。
1月19日,宗社党发布宣言,建议罢黜袁世凯,组建战时皇族内阁,由铁良任总司令,组织忠于清室的军队与革命军决战。
1月26日,良弼在家门口,被革命党人彭家珍投掷炸弹,炸伤左腿。虽经截肢手术,但于1月29日终伤重身亡。临死前,良弼称:“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良弼被刺同日,在与南方革命军作战的段祺瑞等42名将领(后增加到50名)联名通电要求清廷立定共和政体,不然将撤兵回京兵谏。
2月1日,清廷仅按副都统阵亡之例对良弼进行抚恤。此举令人感慨,清廷对这位死国的忠臣竟无更多表示,既无追晋之荣,亦无谥号之赐,实为讽刺。然而,那位大肆卖官鬻爵的庆亲王奕劻与大学士那桐(当时被人们戏称为庆那公司),竟在民国年间凭借巨额财富安然度过了余生。
良弼个人品行不错,比电视剧中的梁乡强得多,死后家无余财。他留下的三个女儿,在友人的慷慨资助下,才得以顺利出嫁,而他膝下并无儿子。
吴禄贞,1880年3月6日出生于湖北省云梦,比良弼小三岁。吴家世代书香,1895年已经考中秀才的吴禄贞因父亲去世家道中落被迫进工厂做了童工。恰逢湖广总督张之洞广招新兵之际,吴禄贞毅然前往应试,并凭借其才华赢得了张之洞的赏识。
1898年,被张之洞选派到日本留学,先入读成城学校,1901年进入陆士骑兵科深造,为陆士第一期。
留日初期,吴禄贞与革命党领袖孙中山、立宪党领袖梁启超都有联系,还没有完全倾向革命党。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逃亡西安。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意图起兵勤王,袭击西安营救光绪帝,原计划在汉口汉阳、安庆、大通、江西、湖南等地起义,但因经费问题,最终只有在大通成功举义。
大通是长江上的一个江心洲(今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和悦洲)。清朝时期,大通地区设立了厘金局及楚西检局,作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盐税征收机构,加之该地水产资源丰富,尤以鱼盐著称,一度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被誉为安徽的四大商埠之一。抗日战争时大通衰落,今大通镇治所已经不在和悦洲,迁往长江南岸。
吴禄贞受孙中山派遣秘密回国,与秦力山一起被任命为自立军前军统领,并指挥了大通起义。8月9日上午,几百名前军将士在桐城县江边聚集宰牲祭旗,张贴告示,随后乘船顺江而下,直扑大通。应战的清军大通水师中有四艘炮船反戈,掉转炮口,轰炸督销局,厘金局,清参将张华照投江自杀。自立军很快就攻占了大通全境。一时间,青阳、太平、南陵一带的会党也纷纷起义响应。
因当时安徽首府在安庆,和大通距离不远,第二日安徽巡抚就派重兵前来。因兵力不继,自立军退出大通。之后,自立军又与清军在铜陵横港、杨家山、汀家洲以及南陵县境内激战,前后共相持了七昼夜,终因弹尽力竭,寡不敌众而失利。自立军共阵亡700余人,多名首领被俘遇害,吴禄贞化装走脱回到日本。
之后,自立军首领唐才常等在武汉英租界被张之洞捕杀。张之洞闻吴禄贞亦投身自立军起义,遂发通缉令,然终无所获。
剧中述1900年,17岁革命党人杨凯之侥幸脱逃刑场,梁乡亦在场,然此与历史记载不符。吴禄贞虽为自立军起义首领,却未被擒获,彼时良弼已身在日本。
1903年冬,吴禄贞曾与黄兴谋划在湖南举义,结果收到了好友良弼的进京任职邀请。
1904年5月,吴禄贞被派署理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即科长),1905年8月实授,是良弼的下属。
1907年,袁世凯的“谋主”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吴禄贞随行,任军事参议。徐世昌收编东三省胡匪张作霖等人,吴禄贞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同年,吴禄贞与宋教仁、蓝天蔚、张绍曾、徐镜心等,会同在奉天省(今辽宁省)内的同盟会员,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北方部辽东支部。
清朝前中期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不允许外人进入。1861年后,东北边禁废除,有了闯关东之说。19世纪七八十年代,朝鲜大旱,大批朝鲜百姓涌入延吉厅(今延边州)一带拓荒,并成为延边朝鲜族的祖先。
日本吞并朝鲜后,又将目光瞄准了中国东北,他们借口两国界河图门江中沙洲地位未定,弄出了个“间岛”问题,后来又将“间岛”面积大幅度扩大。日人在延吉厅划定了会宁“间岛”、钟城“间岛”、茂山“间岛”等五区,又在局子街、头道沟等要地设宪兵分遣所14个,控制面积超1000平方千米。日人甚至有全部吞并延吉厅(今延吉、珲春、和龙、汪清、安图等地)设立“间岛省”的计划。
1907年9月,吴禄贞任延吉边务帮办,他一面组织测绘地图,一面团结当地金矿主、胡匪韩登举等,对日方严阵以待。日军指挥官斋藤季治郎中佐曾是吴禄贞在陆士的老师,他感叹道“中国尚有人,如吴禄贞,不可欺也”。
1908年11月,吴禄贞回京不久,日人又开始制造纠纷,清廷再次调吴禄贞前往延吉。吴禄贞带领部下,“跋涉山川,穷极边塞”,历时73天,纵横2600多里,考察了边区的山水村寨,最后绘成《延吉边务专图》,并撰写了10万字的《延吉边务报告》。吴禄贞所绘制的《延吉边务专图》和撰写的《延吉边务报告》,成为了中方在后续谈判中非常有力的重要依据。
1909年5月,吴禄贞升任延吉边务督办、陆军协都统。 9月4日,《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在北京签订。清政府根据吴禄贞调查的边务报告和他起草的长达万余字的《逐节申辩节略》,坚持了中韩以图们江为界河的历史事实,逐条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成功地解决了“间岛”问题,确认了延吉厅为中国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同时在“间岛”问题做出贡献的还有革命党人宋教仁(伪装成日本人取道朝鲜进入“间岛”地区考察,警示中国已经丢失了国土)、柏文蔚(时为吴禄贞部下,化装进入汉城购得《大东舆地图》,证明了“间岛”地区及长白山是中国固有领土,辛亥革命时为安徽都督)等。
吴禄贞向同盟会员黄恺元借了二万两银子,送给庆王奕劻,谋求出任一省巡抚。因摄政王载沣意图牵制袁世凯,吴禄贞于1910年12月23日被任命陆军第六镇统制。
北洋三杰中的两位段祺瑞与王士珍曾经出任过陆军第六镇的统制,为袁世凯北洋军核心武力之一。当时第六镇下辖第11协和第12协,协统分别是李纯、周符麟。其中周符麟,生于1855年,较吴禄贞年长25载,于1900年因护驾慈禧太后有功,被戏称为“干殿下”。吴禄贞和周符麟为部队的控制权激烈冲突,吴禄贞将周符麟撤职,但接任的协统还是北洋老人吴鸿昌。然而,吴禄贞欲调整第六镇人事的安排,却遭陆军大臣荫昌阻挠,无奈之下,只得退居北京。
10月14日,第六镇第11协被调赴湖北,革命。吴禄贞曾请求随军南下,拟在前方倒戈,但为荫昌所拒绝,未能成行。于是吴禄贞便前往保定掌握第12协。
10月29日,驻扎滦州的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等人通电,强烈要求清廷立宪,撤销皇族特权,倘若不从,则实行兵谏。清廷派吴禄贞前往宣慰,吴禄贞和张绍曾会商,准备联结山西阎锡山、东北蓝天蔚以武力推翻清廷。
此时,清廷下令吴禄贞率领第12协前往山西革命,但吴禄贞已经与阎锡山约定联手。
11月2日,吴禄贞在石家庄火车站截留了北洋军运往湖北前线的军火,并电奏清廷,要求下令停战,北洋军退出汉口,严惩纵兵焚烧汉口的军官。
11月6日晚,吴禄贞在石家庄火车站召集第六镇中级以上军官会议,公开宣布了翌日起义的计划,当场遭到了反对。此时,山西军已经抵达石家庄附近。
11月7日凌晨,第六镇骑兵营长兼警卫队长马蕙田(第六镇老人)闯入吴禄贞的办公室,向其开枪射击,参谋长张世膺、副官长周维桢同时遇难,马蕙田趁乱割下吴禄贞的首级。第六镇军心大乱,士兵大量逃亡。
11月7日天亮后,山西军将截留的军火和吴禄贞的尸体一并装上火车,急忙撤回太原。
吴禄贞遭警卫队长暗杀,据传是因为马蕙田收受了2万银元的贿赂。但最终主谋是谁,至今仍不清楚。
袁世凯方面得利最大,袁世凯曾称吴禄贞截断前线军火补给并计划袭击北洋军前线基地、袁世凯的老巢彰德,其在第六镇旧部基于义愤杀吴。
具体实施人也说法纷纭:有第六镇前统制段祺瑞通过当时在第六镇任职的“谋主”徐树铮执行的;有第12协前协统周符麟买凶杀人,吴禄贞死后,周符麟复任第12协协统;有说袁世凯的心腹赵秉钧(袁世凯当总统时,赵秉钧担任国务总理,为宋教仁遇刺案最大嫌疑人)当时在石家庄。
电视剧中的李人骏出身北洋,和梁乡、杨凯之是陆士同学,杨凯之将第12协协统免职后,李人骏接任第12协协统,并涉嫌谋杀了杨凯之。按照李人骏的性格,进入民国后一定会混得风生水起。
李人骏原型可能是张绍曾、徐树铮、李纯的综合体,这三位均是北洋军阀的大人物。
张绍曾与良弼、吴禄贞是陆士同学,1879年出生,士官三杰之一,为北洋袁世凯选派。
回国后,张绍曾先后担任第二镇第五标帮统、北洋督练公所参谋总办、第五镇正参领官以及炮兵第五标标统等职务。1907年,追随徐世昌,与吴禄贞、蓝天蔚一起到东北任职,在东北时受到吴禄贞影响,成为革命党人。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时,张绍曾是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与吴禄贞联络准备兵变,吴禄贞被暗杀后,张绍曾离职。但其部下还是在滦州发动了起义,结果被,原下属冯玉祥幸逃一死。
民国成立后,张绍曾历任长江宣抚使、绥远将军、陆军训练总监、顾问等职。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张绍曾策动冯玉祥讨逆,但段祺瑞认为他与黎元洪走得近,反而免去了其陆军训练总监的职务。
1920年,新直系掀翻了皖系,徐世昌下野,黎元洪复位大总统。张绍曾因与新直系领袖曹锟是把兄弟,与新直系大佬吴佩孚、冯玉祥是儿女亲家(张女嫁吴子、张子娶冯女),担任了三届北洋政府陆军总长的职务。
1923年,张绍曾出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因张绍曾主张南北议和,且与急于贿选大总统的曹锟意见不合,被迫下野,退居天津。
张绍曾虽已下野,但仍心系政局,不时与蒋介石、冯玉祥等政坛要人保持密切联系。彼时,北方的实际掌控者张作霖,因惧怕张绍曾暗中协助北伐军,便于1928年3月21日密令手下对张绍曾实施暗杀。张绍曾遭枪击,身中三弹,翌日凌晨死去。
1901年,徐树铮到山东投军,遇到段祺瑞,得其赏识,从此成为段祺瑞的“谋主”。
1905年,徐树铮在段祺瑞的支持下,东渡日本,他先在预备学校振武学校(蒋介石也在这所学校学习过,但未能进入陆士),三年后进入陆士步兵科第7期,1910年学成回国。此时,吴禄贞和良弼等人早已回国,登上高位了。
学成归国的徐树铮,被分配至第六镇任职,而彼时,吴禄贞已升任该镇统制。有资料说,吴禄贞是被徐树铮为段祺瑞策划暗杀的。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成为皖系军阀的首领,长期担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实际控制北洋政府,作为其“谋主”的徐树铮,是皖系实际上的第二号人物。徐树铮掀起府院之争,纵容张勋复辟,策划段祺瑞再造共和,大总统黎元洪黯然下野;旧直系领袖冯国璋代理大总统后,在徐树铮策划排挤下,意图出走到老巢南京,结果专列被截停,卫队师被缴械收编,冯国璋被迫下野后抑郁而死;之后,北洋元老徐世昌当选大总统,也成为段祺瑞和徐树铮的提线木偶。
1920年7月,以曹锟为首领的新直系直接掀桌,皖系军阀打不过吴佩孚,段祺瑞和徐树铮被迫下野。
1925年12月30日凌晨2时许,徐树铮被有宿怨的冯玉祥安排部下在廊坊火车站拖下专列后枪杀。
李纯,1874年出生,比吴禄贞大六岁。他不是陆士出身,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长期追随冯国璋,是其得力助手。
吴禄贞任第六镇统制时,李纯是下属第11协协统。吴禄贞1911年11月7日凌晨被暗杀时,李纯不在现场,在湖北前线,为攻占汉口出了大力。但李纯可能预知吴禄贞的遭遇,在吴禄贞被害后,11月7日就继任第六镇统制。民国后任改名后的第六师师长。
二次革命的风云变幻中,李纯力挫革命党骁将江西都督李烈钧,继而稳坐江西督军之位。
冯国璋代理大总统后,将老巢南京交给李纯,李纯转任江苏督军,他一直是直系的大将,素来反对皖系段祺瑞和徐树铮。
北洋政府公布的调查结论是自冯国璋辞世后,李纯终日郁郁寡欢,终至心灰意冷,选择了自我了断。
另有一说,李纯的姨太太与护兵(马弁)暗中勾结,设下毒计,致使李纯命丧黄泉。更有说是其部下师长兼省长齐燮元暗杀了老上司李纯,并立即接任江苏督军。
观之《人生只如初见》中的几位男性角色及其历史原型,皆落得个凄凉下场,不禁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还原历史的真相,好文。电视剧虽做了一些改编,但是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尊重历史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历史上的吴禄贞一脸英武之气,剧中的杨凯之则是个符合现代美学的不成熟的小白脸形象,至少后期应该给他脸上加点儿胡子吧
这篇资料详实,立场不偏不倚,确属好文[比心],《人生若如初见》中的编剧瞎改,人设前后不符。